主页 > 唯美句子 > > 正文

叶公好龙是成语吗【精选34句】

叶公好龙是成语吗【精选34句】

叶公好龙是成语吗 1、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寓意如下: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

叶公好龙是成语吗

1、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寓意如下: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3、出处: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4、叶公好龙

5、叶龙好公不是成语。成语是:叶公好龙。

6、后来,人们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那些只是爱显摆却没有实力的人。

7、不是成语,正确的是叶公好龙。

8、拼音[yègōnghàolóng]

9、[反]表里如一。

10、“叶公好龙”是一个成语,指一个人喜欢虚荣和炫耀,追逐虚幻的东西,而事实上却未必真正懂得或喜欢。其中,“叶公”指的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叶公,据传他曾经收藏了一条巨龙,但实际上他对龙并不了解,只是把龙当成一件物品来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追求虚荣、只注重表面光鲜而缺乏内涵和实质的人。

11、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故事中的一位叫叶公的人,他爱好龙的传说广为流传,后来就被用来形容这类人。

12、叶公好龙是指有些人爱好装逼,虚荣心极强,表面上声称喜欢龙,但实际上却对龙没有真正的认知和了解。

13、这个成语源自一个叫叶公的人,他在民间传说中因为夸大自己能够驯服龙而获得了名声。

14、因此,这个词汇具有一定的贬义含义。

15、释义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

16、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17、叶公好龙拼音::yègōnghàolóng叶(shè)公复姓叶(shè)阳,就是叶(shè)阳子。叶,古读shè,今读yè,用作地名读shè。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好:喜好。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还会害怕这种事物。寓意: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的人。

18、指古人叶公以喜欢龙闻名,但真龙下凡到他家,他却被吓得面无人色。比喻所好似是而非,以致表里不一,有名无实。#典出《庄子》逸文。

19、近义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20、据传,春秋时期的叶公非常喜欢龙,时常装扮成龙的样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21、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罢了。叶公好龙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他们表里不一,名不副实,叶公好龙告诉我们要把“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丢弃,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

22、叶公好龙是一个成语。据说古代有个人名字叫叶公,他非常喜欢龙,家里的器具,酒具,衣服上都画了龙,房屋上也刻了龙。天上的龙知道后就来到了叶公家里,它把头搭在窗上,结果叶公看到后吓得失了魂魄一样,非常害怕,转头就跑。

23、叶公好龙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ègōnghàolóng(叶,现读yè,旧读shè),意思是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24、释义比喻表面上爱好或拥护,实际上害怕或反对。

25、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26、“叶公好龙”是指一个人喜欢虚构的事物,或喜欢炫耀自己的爱好,也可以用于讽刺某人虚伪或爱炫耀。最初的出处来自于古代传说中的楚国名将叶公,他曾经在城墙上看到一个绘制得栩栩如生的龙形,非常喜欢,从此在城墙上建了一座龙亭,并放龙舟于亭中供人观赏,因此便有了“叶公好龙”的说法。

27、[近]心口不一。

28、拼音:yègōnghàolóng

29、叶公好龙的意思是指某个人表面上很厉害,但实际上只是好胜心强,缺乏真正的能力。

30、然而当真的遇到了龙时,他却害怕得无法控制,最后被龙杀死。

叶公好龙是成语吗

31、《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32、叶公好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喜欢夸夸其谈,爱好虚幻的事物,却没有什么实际能力。

33、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形容那些只会说大话、夸夸其谈却没有真本事的人。

34、答:这个成语的答案是叶公好龙。汉语成语叶公好龙一般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它,甚至畏惧它。成语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