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 正文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叫做 1、道家虽然讲亲近自然,无为而治,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对内在的高度严格的要求,对自身的要求从某种意义讲要比儒家更严格更苛...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叫做

1、道家虽然讲亲近自然,无为而治,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对内在的高度严格的要求,对自身的要求从某种意义讲要比儒家更严格更苛刻,主要是由完善个体而达到整体完善的目的,与儒家最后的目的其实殊途同归。

2、儒道两家最大的区别就是儒家讲求入世、道家讲求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道家讲求修身养性,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超脱于外物之外,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3、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2.佛教、道教对儒学的冲击。

4、回答的不好,请斧正。

5、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儒学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法家的一些学说,成为了汉朝主流思想

6、儒家注重修性,佛家注重修心,道家注重修身。

7、所以,当后世帝皇很高兴地起用儒家之后,儒学理论越走越偏,公认不好的“裹脚”与八股文就不多说了,儒家伦理思想仅仅被统治者用作统治手段,而不要求自己。

8、迎合了唐宋以来混乱的社会局面和思想状态对儒学复兴的要求。

9、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0、(为什么说“知”是狡诈与欺骗?因为这是道德经的基本逻辑,有无,阴阳,强弱,知朴,应该容易理解了吧,“朴”是返朴归真这个成语的思想源头,是不伪装的真实,那么,“朴”的反面“知”呢?可以再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知”字的古文,当时“知”与“智慧”并不相同,也不是现代文的“知道”。)

11、儒家文化提倡以德报怨,以德报德,道家思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儒家文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道家思想是“乘风踏浪,审时度势”;儒家文化重在教化,道家思想重在“教训”,儒家文化是“守业”,道家思想是“创业”,儒道两家“惺惺相惜”,看似不是一道,其实目的是一样的。

12、三教合一型学派,应该说,宋元明清四朝的大多数儒家学派,大多数属于三教合一型。理学中的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都是三教合一型的学派。

13、这种旧书画盘景中的植株,就是“儒家文化”最直观的展示。

14、从起源上来看,先秦诸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天道。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人人都在谈论天道,用天道来指导人事,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诸子百家中其中尤以老庄为甚,以至于将道作为宗派的名称。孔子也谈论天道,具体什么时候呢?我猜应该是五十岁左右,儒家所有经典中,只有周易才是论述天道的作品,而孔子也说,五十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既然孔子五十岁才能读懂周易,那么说明,天道是孔子晚年的境界,这也与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契合。但是儒道两家同是追求天道,却得到不同的地道和人道,也就是应用之法不同。俗话说,大道殊途同归,儒道两家的最高境界或许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异,都是天道的表现形式。

15、儒家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的一生所有需要经历或者追求着想要经历,换个说话就是儒家认为的一个优秀完美的人一生都该经历的各个阶段。划分到我们现在来看,就是读书期间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完善自身,毕业后做好立业成家,等到一切安排妥当就要想着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最后天下实现小康。

16、儒家辩护(正方):提倡品德教育,仁义礼智信以教化世人。

17、与己相处多学佛家,

18、儒道互补型学派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思想与道教思想互补,另一种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互补。儒家思想与道教互补的,主要有北宋濂溪学派和百源学派。

19、不妨留意一下旧书画中的盘景,植株长势弯弯曲曲的,与现代自然生长的盘景相比,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如果傍观心态还好,万一我们把自己代入植株去看,人就瞬间不好了,正所谓:“屈到病”,说的就是此情此景。

20、四教会通型的儒学有两种类型: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和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早在公元三四世纪,基督教就传入中国,而真正传教成功的,则是利玛窦,因此而被称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奠基人。

21、现代我们说“感恩”与“换位思考”,这是不分尊卑亲疏贵贱的,但儒家伦理仅仅用以要求下位者。

22、儒家与道家思想结合的:

23、儒道结合被称为:理学,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24、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这三教,同一平台,同一起点,同一本源。

25、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两家还是有相同之处,孔子主张退回到西周礼乐社会,老子主张退回到结绳用之的原始社会,五十步与一百步,都是后退。

26、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发源于老子;儒教是孔子;佛教于汉朝传入中国(白马寺),于唐朝译经后开始繁荣。唐朝出现了佛道争锋的现象,最后的结果是儒释道三教融合。

27、道家这种情况是不是更切合现代理念?人民就如同现代盘景中自然生长的植株。

28、道家思想注重“自律”而不以之“律人”,人民去“知”(狡诈)以存“朴”(求真),悟道而明智,所以,人民诚信而真实。

29、道家讲究合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30、孔子带领七十二贤士而创儒家,其思想核心为仁义礼智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这是孔子所说也是孔子所做,然而人人不可能都为圣人,圣人只有孔子一人,虽然儒家思想最后被传承了两千多年,但是真正做到儒家思想核心的唯有孔子一人。所以万世师表只孔子一人尔。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叫做

31、宋明理学(又称宋明道学)的兴起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

32、题主讲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其实换个问法就是谈一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33、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

34、儒家行的是人文之道,道家行的是自然之道~两者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前者君是君,臣是臣的思想,修德养气~是一种行为规范的艺术,修到极致也脱不了人间烟火,当不了世外高人,修成大儒的极少。而且非常容易跑偏~变得迂腐,固执,非常渴望皇恩浩荡,希望被一人以上的那个人肯定。修身和驾驭文盲的学说,现在就不行了~文化人比较多(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求放过!)道家的懒的写,简单的说是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不轻易破坏规矩~

35、(道家言知是狡诈与欺骗,“道”才是知识,是“事物道理”。我个人认为这个“知”也包括儒家伦理思想。)

36、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儒家、道家是最为本土的思想理念。

37、儒家和道家是两个风格迥异的流派,但追溯渊源,也有不少相同点。

38、儒释道,三家各有千秋,殊途同归。

39、虽然题主未提释文化,但是愚见认为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儒为待人之理,释为修心之法,道为处天地自然之义

40、北宋时期形成的程朱理学。由二程开始,朱熹使之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了,它是糅合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41、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所以说,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南北朝已经出现。

42、意思是说:好的德行,在于修行自身,并不以德衡量要求他人,这是“有德”;不好的德行,不愿意失去“品德”这个很好用的“武器”,用之约束他人,但却疏于约束自己,缺乏自身修行,这是“无德”。

43、先说结论,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如下,宋明理学是当时政权处于一种内敛的体现,当时,少数民族不断的进攻,中原地区所以导致了中原地区的思想逐渐的变得保守,君主专的加强,使得思想的专制和控制程度更加的变身,使得宋明理学应运而生。

44、三教合一的思潮。

45、儒家思想精髓是仁,道家思想精髓是和即天人合一,儒道两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思想。它贯穿于我国满长的社会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是中华文明在没有受到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源远流长的思想保证。它奠定了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的强大地位,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其他少数民族为辅助的社会发展模式,从而使我国在抵御外部势力侵略时崩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使我们民族香火延续至今,儒道思想功不可没。

46、儒道佛融合的时间是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到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宋明清就很盛行了,现在中国如果有宗教的话应该算是佛道儒的融合体,佛中有道,道中有儒,儒中有佛。西游记中佛道就有融合,孙悟空出身道门,后入佛门。孙悟空可以说是道名,孙行者是佛名。

47、儒家、道家文化辩证法

48、。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教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端倪,我们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

49、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儒道两家鼻祖,处世态度是绝然不同的。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列国,呼呼恢复礼乐制度。老子则采取消极避世态度,隐居去了。

50、佛家讲究慈悲:扬善弃恶,清心寡欲。

51、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

52、儒道互补,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53、注:以上为我个人的见解,德与道是相应的,理论如出一辙,道讲究无为乃大,德也是。所以,当初孔夫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对孔夫子的理论不以为然,但是孔子并不真正明白。

54、儒家讲超凡入圣,释家讲修行圆满,成佛,佛在印度为神,神就是圣人,所以叫神圣,道家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成神仙,神仙还是圣人,三教皆讲圣贤教育,有什么区别呢?无知者有分别,才有文化的分别,才有思想不统一,才有争论,与争战,世界上本无事,皆因无知人。

55、后话:用辩证法论证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是不公平的,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与道家两极对立统一的思维如出一辙。老子当年很难认同孔子,现代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依然是格格不入的。

56、道家质疑(反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57、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其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这与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相反,不能得到当时各国统治者的认可,但他的思想与智慧却是独一无二的,孔子曾经都向他求教。后来随着周王朝的日益衰败,老子于是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云游,函谷关守尹喜未能留下老子,但却留下了老子的著作《道德经》,道德五千言从此成为了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三部著作之一。

58、独尊儒术型的儒家学派,是指恪守先秦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的传统和基本精神的学派。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虽也有差别,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荀子大醇而小疵,也离孔子相去不远。但汉代以后,真正恪守儒家一派思想的,并不多见。

59、先秦儒道、诸子分家后,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60、儒家是入世的态度,讲究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是以世人的理想为理想,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儒家的礼是礼貌礼仪,也是一种规范,对个人的规范,对社会的规范,对国家管理者的规范。而道家则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人要遵循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如水一般,虽柔弱但可水滴石穿,虽温润如玉却可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儒家的仁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爱、爱人,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与万物和谐,这是它们思想的不同,但要说哪个更好,这是没有定论的,因为某个时候你会觉得儒家的好,有时候你会觉得道家的好,对于儒道两家的思想我们可以分状况运用,不必去分辨它的好与坏。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叫做

61、与人相处多学儒家,

62、儒家讲究规则:仁义礼智信。

63、儒家的经典思想是仁义礼智信的社会伦理学,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二者虽有明显区别,但都尊从封建思想文化的周礼,从的李斯、董仲舒,再到后来的程朱理学,无不是对两种思想和方法论的融合发展。

64、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

65、佛儒道三教融合开始的趋势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