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 正文

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

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

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 1、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

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

1、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2、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

3、他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

4、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5、“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6、名人们读书都是有自己的方法的,很多人都是泛泛而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都好会去读,读的书面很广以后自己的知识也丰富。

7、诸葛亮:观大略法。

8、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东坡运用“八面受敌”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例。

9、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10、“不求甚解”现在是贬义词,讽刺的是做事不认真粗枝大叶的行为。

11、“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12、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13、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

14、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15、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问题。又如,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以此类推。

16、未有神仙不读书,读书之法首要之务在于百遍地温习,明代朱元璋军师刘伯温,原名叫刘百温,意思是读书要一百遍地温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的怕读破一卷书的。

17、朱熹:循序渐进法。

18、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19、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即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20、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21、中国有很多名人,外国有很多名人,然后又有他们很多的读书方法,我说说我学习的方法,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读书方法,

2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23、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雄文《进学解》中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24、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25、“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

26、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

27、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

28、就是先整体阅读,然后再把你不懂的地方再一一攻破,先整体再细节,读书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9、为什么要循序渐进呢?朱熹以生动的比喻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30、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每次读书,只求一点,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

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

31、这里的“不求甚解”是贬词褒用,说的是读书不要死扣词句,领会大意即可。

32、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

33、韩愈:提要钩玄法。

34、古代名人读书1陶渊明是读书是一种心境,2顾炎武,读书是行万里路,读书即是一种远行,是身体和心灵在一条路上,3郑板桥,读书当精得法,读书要会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35、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对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再得出结论,既深刻又全面!

36、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37、读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曾国藩老师小时候的一个典故,当然这个典故无法得知是真是假,我们只是来描述一下这种形式的存在。

38、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39、一位梁上君子,寄希望于在曾国藩的书房里面偷一点东西,于是他握在书房的每一个角落,或者是在墙外,曾国藩一夜读书结果读了一夜也没有渡会,甚至无法背诵,而小偷听了一夜之后,已经烂熟于心,最终这位小偷实在是忍不住了,跳出来戏弄了曾国藩,然后朗朗的把曾国藩读了一夜的书背了下来。

40、古人的读书方法一曰读二曰抄。

41、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42、朱熹对此方法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两本书而言,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本书而言,则“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他还要求:“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43、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44、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只读了一本书,太公《阴符经》,才三百个字,他日夜揣摩,读上千遍,终于大彻大悟,后来终佩六国相印。

45、今有鲁迅的海绵的例子,古有凿壁偷光

46、《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到故乡,发现家乡由于贫穷,连私塾都办不下去了,他深为家乡的孩子们担忧,于是几十年如一日为家乡出资办学,而他自己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表现了一名华侨深切的爱国之情。

47、朱熹的这个主张说明,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只要做到循序而渐进地读书,就会收到“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的效果。

48、善于读书活学活用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

49、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0、如果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51、我认为最应该具有的美德,就像陈嘉庚那样:那就是——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及感恩可爱而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