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 正文

实事求是的典故汇总60句

实事求是的典故汇总60句

实事求是的典故 1、第一部实事求是的史书应该是“史记”! 2、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实事求是的典故

1、第一部实事求是的史书应该是“史记”!

2、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3、虽然现代社会强调实际性和实事求是,但我们还是应该学会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出美好而有趣的事物。

4、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

5、这个成语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段与他有关的故事。

6、却说这一天,司马光又来找邵雍聊天,聊至兴处,司马光问邵雍“某何如人?”“我咋样?”邵老夫子回答得美:“你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可别认为他是在拍马屁,纵观司马光的一生,还真符合这个评价。

7、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却应时而起。

8、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9、实事求是:shíshìqiúshì

10、古代文人求真务实,严谨的例子有汉朝时期的刘德,他对儒学做到了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严密谨慎。

11、成语故事

12、实事,就是尊重事实,可以被客观地加以观察并记錄下来的人、事、物及事情发展的经过及规律,都属于能够实事求是的对象。而最能够满足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及可观察及加以客观描述的是「科学」。

13、第二天又早早地起床。相传他为了保证自己不睡过头,早醒早起,专门用木头给自己做了一个“警枕”,可不是警用枕头,是警醒自己的枕头。这“警枕”,圆溜溜的,枕在头后硌得慌不说,稍稍一动,它就打转,原本枕在上面的头就掉下来了,这一掉,人也醒了,

14、宋英宗时期,司马光负责主编《资治通鉴》,他研究很多历史书籍,广泛地收集材料,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认真编排,终于完成294卷《资治通鉴》,后来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来到洛阳定居,洛阳的邵雍评价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15、后来,在他70岁生日之时,还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个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般是正确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他在1917年的这次失误。

16、有一天,他喝了太多的酒,幻想出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只蚊子,被他的酒精气味所吸引,然后蚊子就变成了一只凤凰,展开了翅膀飞走了。

17、因此,最适宜作为「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的是「科学哲学」或「科学主义原理」。

18、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捏造事实是不可取的。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实事求是,避免无中生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也可以避免自己被骗和误导。

20、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2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2、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直为他“—生最大错事”而愧疚。爱因斯坦究竟做错了什么事?

23、近义词:脚踏实地

24、《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5、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综理者,皆未尝少越于旧法之外,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典故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26、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27、实事求是包含的哲学原理有: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shíshìqiúshì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成语典故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28、实事求是的名人例子:爱因斯坦的认错

29、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地方叫独乐园,遗址就在今天的偃师市诸葛镇司马街村,可见他与洛阳渊源颇深。

30、“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于班固所撰《汉书河间献王传》,这一点古今学者及现行辞书均无异议。然而引用者往往只采撷其中只言片语,难免造成后人无法全面了解整体语境。为此,在这里将其出处全文录入下来。

实事求是的典故

31、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帝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32、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33、年,也就是他创立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年,为了解释宇宙的稳恒态性问题,爱因斯坦和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各自独立进行此项工作的研究。他们发现引力场方程的宇宙解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也就是说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由于物理直觉上的偏见和数学运算上的失误,爱因斯坦决不放弃静态宇宙的概念,为求得—个静态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进—个“宇宙项”。这个结论在当时既符合宇宙学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观测事实。然而,1922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求出了这个方程的另—个动态解;1927年比利时学者勒梅特也独立求得同—解。从数学角度证明,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均匀地膨胀或收缩着。然而,爱因斯坦仍然不肯接受这个结果,坚持他的静态宇宙模型观。

34、不用睡了,起床继续看书写字。也难为他想出这个招,可以和“头悬梁锥刺股”相媲美了。编撰《资治通鉴》前后花费19年,几乎耗尽了司马光毕生的精力。看看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所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真让人感动和佩服。

35、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36、实事求是包含的哲学原理有: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7、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刘德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他的作为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38、实事求是包含的哲学原理有:

39、是说一个人能够凭空捏造出一个不存在的事物或情况。

40、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41、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42、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

43、司马光在洛阳伙计很多,其中有一个叫邵雍,就是那个住在安乐窝里谈理论道的邵康节邵夫子,北宋的理学大师,史载其“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艰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邵雍跟司马光一样刻苦,难怪他俩关系好。

44、意思是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45、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李白的诗人,他非常喜欢喝酒。

4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李白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是一个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捏造出奇妙故事的人。

47、问邵雍“我咋样”的“公”是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救人的那个司马光,字君实。他的名头太大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奉命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可谓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

48、这个故事很快就传开了,成为了一种流传至今的成语:无中生有。

49、扩展资料:

50、成语典故

51、—位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能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谦虚地回顾自己已被世人承认和称颂的成就,说明了爱因斯坦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坦荡胸怀。这也正是爱因斯坦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52、读音:jiǎotàshídì

53、两年后,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远距星云的观测,发现远距恒星发出的光谱线有红移现象,离地球越远的恒星光谱线红移越大。这说明恒星在远离地球而去。哈勃的发现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动态宇宙模型,也改变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看法。爱因斯坦把坚持静态宇宙模型的失误称为他“—生中最大的错事”,并收回了对弗里德曼等人的批评。

54、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55、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

56、实事求是,汉景帝时期,河间王刘德特别喜欢研究儒家的经典著述,他读儒学时总是根据实例求证真相。他从民间得到好书后,亲自抄写一份给原主,同时还赠以金银。因此很多人慕名给他送书。长此以往,他的藏书比朝廷的存书还多。

57、齐国有一个名叫晏子的大臣,他担心自己在齐国内地位不稳定,于是就想出了一个骗术,就是在他面前拿一个空盘子,说里面有一只神鸟。他让所有人都围观,然后对空盘子里的“神鸟”大加赞美,夸张地形容它的美丽和神秘,引得众人纷纷膜拜。晏子这样耍了几次之后,所有人都开始相信了这只“神鸟”的存在。

58、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59、出自: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60、成语出处春秋·李耳《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由此人们总结出成语“无中生有”。成语典故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这一理论出自古代商丘人庄子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