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 正文

新青年杂志经典语录-摘抄81句

新青年杂志经典语录-摘抄81句

新青年杂志经典语录 1、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2、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着牙齿,对着北风呼要死! 3、“《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弟近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改内容,以...

新青年杂志经典语录

1、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2、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着牙齿,对着北风呼要死!

3、“《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弟近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改内容,以后趋重哲学文学为是。但如此办法,非北京同人多做文章不可。近几册内容稍稍与前不同,京中同人来文又少,也是重大的原因,请二兄(指高一涵、胡适———引者注)切实向京中同人催寄文章。”

4、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5、忽到赫贞江上,忽到凯约湖边;

6、杂志所涉主题广泛,有鼓吹法兰西文明,称其象征有三:人权、生物进化和社会主义。有论述民本主义,称“国家者,乃人民集会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近世“民主的国家”,才是“真国家”;专制的国家是“民奴的国家”,是“伪国家”。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称“人类之进化,竞争与互助,二者不可缺一”,“世界一战场,人生一恶斗,一息尚存,决无逃遁苟安之余地”。杂志还明确其批判的锋芒,是儒家的“三纲”及封建的伦理道德,认为这些说教“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东方讲纲常名教,西方讲自由平等独立,国人缺乏的这种“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7、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胡适于8月21日给陈独秀的信,说:“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攀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8、这段发刊词概括了《新青年》杂志的主旨和精神,弘扬了“爱国崇实”、“好学近思”、“宽容待人”的氛围和“贵族主义”的道德标准,倡导了“具体行动”和“建设民族、振兴国家”的理念,为中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9、《新青年》就此因陈独秀而迁至北京。

10、《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11、同人刊物与文学革命

12、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作者家乡村后的山名引者注)

13、《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14、年9月17日,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胡适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他在写给安徽同乡好友梅光迪的诗中云:“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誓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文学革命”的口号由此提出。

15、关于这个问题,新青年发刊词是由陈独秀于1915年5月1日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时所写的一篇文章,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以下是该文章的部分内容:

16、《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7、“新青年”之为刊物,其意旨何在?曰:欲借是刊物,宣传启蒙之说,发扬革命之风,倡导科学之学,提倡民主之思想,增进国族之光荣,促进时代之进步,以致切实推翻旧思想,建立新民族,此目的也。”

18、“这一年(一九一九)之中,至少出现了四百种白话报,内中如上海的《星期评论》,如《建设》,如《解放与改造》(现名《改造》),如《少年中国》,都有很好的贡献。一年以后,日报也渐渐改了样子了。从前报的附张往往记载戏子妓女的新闻,现在多改登白话的论文译著小说新诗歌。北京的晨报副刊,上海民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在这三年之中,可算是三个最重要的白话文机关。时势所趋,就是政客军人办的报也不能不寻几个学生来包办一个白话文附张了。民国九年以后,国内的几个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也都渐渐的白话化了。”

19、说“天不冷火太热,别任他烤坏了我”!

20、到了11月,为亚东图书馆招股扩大书局的事,陈独秀和汪孟邹于月底来到北京。恰逢此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正为聘用文科学长事犯愁,有沈尹默、汤尔和的极力推荐加上蔡元培早就熟知陈独秀,有意聘用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21、年12月,陈独秀去广州前,又先后给北京同人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陶孟和、高一涵、张慰慈、鲁迅、周作人、王星拱等人去信。前封信告知《新青年》“编辑事务已请陈望道先生办理,另外新加入编辑部者,为沈雁冰、李达、李汉俊3人。”这4人都是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信中还期待“一涵、孟和、玄同诸兄能有文章寄来(因为你们3位久无文章来了)”在后一封信里,陈独秀也说:

22、忽到竹竿尖;

23、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24、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25、霜风呼呼的吹着,

26、很快,周氏兄弟便表示了意见,周作人同意第二种办法。鲁迅也以为第二种办法“更为顺当”。至于宣言不谈政治,则认为大可不必了。陶孟和也给胡适来信,坚持第三种办法,并在信中说:“我很希望你们两人别为了这误会而伤了几年来朋友底感情。”这些意见,胡适很快便致信陈独秀,以征求他的看法。陈独秀看完信后,立即给他们9人回信,答复他们:不赞成《新青年》停刊,也不赞成宣言不谈政治,仍然表示:“弟甚希望诸君中仍有几位能继续为《新青年》做点文章。”

27、“新青年者,言行有常,爱国崇实,而无狭德短见之谓。盖向进取之人,好学近思,与善怒解忿,并能宽容以待人,举势让于人者也。义利观念,偏重于义,而非利。此之为贵族主义,而非富豪野心,尊奉道德之滋味,卒于具体行动上,可以建设民族、振兴国家,实为公费于私之及第者也。”

28、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立着,

29、陈独秀接信后很快作答:“承示文学革命八事,除五、八二项,其余六事,仆无不合十赞叹,以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又说:“海内外讲求改革中国文学诸君子,倘能发为宏议,以资公同讨论,敢不洗耳静听。”10月5日,陈独秀又致信胡适,对文学革命更寄以真切的企盼,信中说:“文学革命,为吾国目前切要之事。”并让胡适“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寄登《青年》,均所至盼。”

30、陈独秀体面地下台了

新青年杂志经典语录

31、《青年杂志》出版第一卷后,因故停刊6个月。1916年9月复刊后的杂志自二卷一号始,更名为《新青年》,封面开始醒目地印有“陈独秀主撰”。

32、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33、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34、《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

35、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

36、紧随其后,北大学生兼《神州日报》记者张厚载发表通信说:陈独秀、胡适等人,因思想激进而受政府干涉,陈独秀消沉隐退,已去天津。并且煞有介事地说:“北大文科学长近有辞职之说,记者往返蔡校长,询及此事,蔡校长对于陈学长辞职一说,并无否认之表示。”由此,造成陈独秀将要离开北大的舆论。

37、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

38、多少年来,胡适一直认为陈独秀“离去北大”,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后来国中思想的‘左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他看来:“独秀在北大,颇受我与孟和(英美派)的影响,故不致十分‘左倾’。独秀离开北大之后,渐渐脱离自由主义的立场,就更‘左倾’了。”乃至晚年,胡适仍然坚持己见,他说:“在上海陈氏又碰到一批搞政治的朋友——那一批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

39、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让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40、年6月,《新青年》由月刊改为季刊。1926年7月,《新青年》出版第五期后停刊,停刊也即终刊,一段颇为辉煌的历史结束了。

41、电视剧《觉醒年代》,

42、一念胡适

43、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也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传单而被捕。经多方营救和舆论声援,他被捕98天后获释。出狱后,陈独秀收回《新青年》编辑权。1920年1月29日,已被北大排挤出校的陈独秀又回到上海,《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4月26日,陈独秀致信李大钊、胡适、张申府、钱玄同、陶孟和等,就《新青年》何去何从的编辑方针,提出意见:“(一)由在京诸人轮流担任;(二)由在京一人担任;(三)由弟在沪担任?为时已迫,以上各条,请速赐复。”

44、陈独秀太天真,已经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报的《新青年》,怎么可能会得到信奉自由主义的北京同人的支持。正在组党的陈独秀自然也不会放弃《新青年》,在得知北京同人的意见后,自知难以再说服北京同人,故在致胡适信中说:“你们另外办一个报,我十分赞成,因为中国好报太少,你们做出来的东西总不差,但我却没有功夫帮助文章。”至此,同人编辑已成昨日黄花,《新青年》终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4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100页,六号为一卷。后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上海青年杂志》同名而改名为《新青年》,自此一直沿用到终刊。

46、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7、年12月,陈独秀和李大钊又合作创办了《每周评论》,以周刊补充月刊。接着,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又创办《新潮》杂志,这个杂志给文学革命增添了泼辣活跃的生力军,除傅斯年、罗家伦外,还有杨振声、孙伏园、顾颉刚、郭绍虞、汪敬熙、叶绍钧、俞平伯、康白情、朱自清、潘家恂、毛子水等,他们日后都成了文坛健将。文学革命因《新潮》的诞生,因一批新生力量的加入,变得更加虎虎有生气。

48、继白话新诗出现之后,鲁迅也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可谓是文学界的爆炸性事件。这篇小说刊载在《新青年》1918年四卷五号上。散文、文学批评和戏剧的新作品,也一一在《新青年》亮相。

49、“新青年”一词,本指新时代的青年,今则特指新文化的青年。新文化者,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新的社会组织,新的道德,新的一切。新文化的青年,即是新时代的青年,是新文化的创造者,是新时代的先锋。我们的杂志,旨在宣传新文化,发扬新思想,提倡新生活,倡导新道德,创造新艺术,组织新社会,为新时代的青年服务。

50、《新青年》杂志是由陈独秀所创立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一本主要杂志,新青年的创刊词是为了新文化运动服务的,对于推动民主与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51、白话文能否成为主流话语,文学革命能否取得胜利,那个时代的一些先贤对此并不怀疑,只是觉得还需费些时日。谁曾想《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催生出五四运动,民主潮和期刊热因之而一时走红全国,文学革命在此推动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取得了胜利。胡适是如此肯定地分析五四运动给文学革命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他说:

52、屋子里摆着炉火,老爷吩咐买水果,

53、此时,陈独秀正在筹组共产党,《新青年》也因之而染有党派政治色彩。8月2日,他在编完八卷一号的《新青年》后,给胡适去信,希望在二号(即下期)上,胡适“做一篇精彩的文章才好”。他仍想借重北大同人的笔力和社会影响力,扩大《新青年》的知名度,可这又谈何容易。

54、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

55、《新青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杂志,由陈独秀等人于1915年创办,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新青年》的发刊词:

56、年一月,《新青年》由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成立编辑委员会,由编委轮流编辑,每期一个人周而复始。

57、年1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新文学的第一批婴儿即九首新诗,刊登在了《新青年》的四卷第一号上。这九首诗中有胡适的四首、沈尹默的三首、刘半农的两首。我们分录三位诗作的各一首,以让我们分享新文学呱呱坠地的喜悦,品赏开天辟地的白话新诗的鲜涩和稚嫩:

58、新青年各期封面的变化,都共同地传达着新潮的思想,并呼吁人们发扬奋发图强的爱国精神。其中选用的人物包括:艰难创业、济世散财的卡耐基,参加独立战争自强不息的富兰克林,通过雕塑表达心中强烈爱国热情的罗素。

59、陈独秀在上海的这批“搞政治的朋友”,就是: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沈雁冰、邵力子等。1920年5月,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

60、就在陈独秀到上海时,“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了”。

新青年杂志经典语录

61、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62、前封信在9人中传阅后,陶孟和建议:“《新青年》既然不准寄,就此停版如何?最好日内开会讨论一番,再定如何进行。”胡适当然清楚,《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已是既成事实,“今虽有意抹淡,似亦非易事。”他即致信陈独秀,提出解决问题的三个办法:“1.听(任)《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2.将《新青年》九卷一号移到北京,并发表一个宣言,内容是“若要《新青年》‘改变内容’非恢复我们‘不谈政治’的戒约,不能做到。”3.“孟和说,《新青年》既被邮局停寄,何不暂时停办”。

63、在乐观中撷取一份坦然,你的面前就会盎然多彩;在悲观中摘下一片沉郁的叶子,只能瓦解你积攒的力量。守住你的乐观,保持你的坚韧,成功就离你就不远!因为梦想,我们追逐苍日,扬帆破浪;因为创新,我们对语鲲骊,心怀浩荡。青春的宣言在岁月流转中绚亮,生命的价值在拼搏奋斗中闪光。

64、相隔一层纸

65、这一口号的提出,引发了陈独秀的强烈共鸣,他认为“文学者,国民最高精神之表现也。”有意改良文学或曰文学革命。1916年2月3日,胡适在致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8月13日,陈独秀复信胡适:“尊论改造新文学意见,甚佩甚佩。足下功课之暇,尚求为《青年》多译短篇名著若《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一个要“造新文学”,另一个要“改良文学”,他们都心有灵犀,共同感觉到革故鼎新的文化使命。

66、月夜沈尹默

67、陈独秀所作,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

68、这段话表达了《新青年》杂志的宗旨和使命,即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民主主义和新国家,推翻旧的封建思想和体制,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这篇发刊词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宣言和标志,也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史和文化发展。

69、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寄语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70、《新青年》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陈独秀先生在1915年发起创办的一份综合性思想刊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以下是一段《新青年》的发刊词:

71、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除李汉俊、李达分别是湖北、湖南人外,多是年龄相当的浙江同乡,而又几乎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他们大多早已认识,且是故交、朋友,又都是在日本接触的马克思主义。陈望道回忆:“大家住得很近(都在法租界),经常在一起,反复地谈,越谈越觉得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确切地说是建立一个像苏俄那样的政党。

72、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过地球三千万转!

73、年9月,由美国回国的胡适来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时年26岁,是北大最年轻的教授。次年1月,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努力下,《新青年》从四卷一号开始改为北大同事轮流编辑的同人刊物,共有三卷十八期。第四卷的轮值编辑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时间为1918年1月至6月;第五卷的轮值编辑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时间为1918年7月至12月;第六卷的轮值编辑是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高一涵、李大钊替换的是将要出国的陶孟和、刘半农。

74、在攻击陈独秀的诸多言论中,当算诋毁其私德不检的言论最具杀伤力。因为,作为北大进德会创立者的蔡元培,在维护北大形象、树立道德楷模的前提下,不能熟视无睹。3月26日夜,蔡元培召集校中相关人员在汤尔和家开会。汤尔和极力渲染陈独秀“私德太坏”,又有多人附和,蔡元培动摇了。4月8日,校方提前发布消息,马寅初为教务长,主管文理两科,陈独秀体面地下台了。

75、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76、月光明明的照着,

77、却没有靠着。

78、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纸!

79、新青年的发刊词是《敬告青年》。

80、《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激起守旧派的愤恨,林纾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他杜撰影射小说《荆生》和《妖梦》,攻击、漫骂陈独秀、胡适和钱玄同。

81、《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