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 正文

描写鼓子秧歌的优美句子

描写鼓子秧歌的优美句子

1、①仪仗队; 2、⑩狮子舞收尾,至少是一对狮子。 3、③龙舞; 4、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

1、①仪仗队;

2、⑩狮子舞收尾,至少是一对狮子。

3、③龙舞;

4、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一般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场,中间穿插各种小场。大场是集体舞,由一至二名领舞者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门转子”等。秧歌的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以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行进,后一拍退后一步。小场为两、三个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表演。

5、看!

6、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唱腔大都一剧一曲,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唢呐曲牌常用的有《句句双》、《满堂红》、《小翻车》、《赶子》、《五匹马》、《柳摇金》、《小对五》等。

7、⑧民间传统舞蹈;

8、④伞头,即手执花伞的秧歌艺人,是秧歌队的头领;

9、民歌。伞头秧歌发源于黄河中上游两岸民间草根演唱。不分男女,现场即兴自编自演,表达各个时期的风土人情,是两岸人们久唱不衰、喜闻乐见的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

10、我目不暇接,一本正经地望着妈妈说:“我以后也要学习鼓子秧歌,把这门精粹发扬光大!”

11、一朵美丽的花角,花字出现后,并没有马上完全取代华字。即使到了唐代,华字还广为使用。如张九龄《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12、就是敲着鼓扭着秧歌的意思。

13、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栽了现有秧歌与宋代的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14、伞头秧歌是东北二人转唱腔。

15、⑦杂会子,即传统折子戏;

16、⑤架鼓子;

17、⑥小会子,即民间小演唱;

18、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19、扭秧歌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可分为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不同类型。王锡龄在《陕南巡视目录》中记叙了陕西南部西乡县沙河镇的秧歌:“田间农民有系彩,扮戏装者歌唱舞蹈。金鼓喧闹,盖为秧歌助兴,俗名大秧歌本此。”这种秧歌同现在陕北、山西等地新年社火中的大秧歌相似,成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20、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秧歌、龙灯、旱船、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全国各地的秧歌名称各异,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东北大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

21、②乐队;

22、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小场演唱;(2)锣鼓打击乐;(3)唢呐吹奏。后两部分主要伴舞用。演唱包括“领唱秧歌”(又名“小秧歌”)与“走戏调”。开场时由秧歌头一个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诙谐风趣,起着开场曲的作用。“走戏调”边舞边唱,大都是从小调中移植过来的独立小曲,结合舞蹈,在尾句前后加入锣鼓过门。以上三部分音乐结合秧歌舞步,大都是2/4拍,个别地区快速秧歌也有4/4拍

23、先有“华”,后有“花”,华与花的这种关系,也就是古今字关系。华为古字,花为今字。

24、扭秧歌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可分为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不同类型。

25、京剧《打渔杀家》里的萧恩。在头伞后面的是一群花伞,他们打扮鲜艳夺目,左手持一把五颜六色的伞,右手持一个哑铃。花伞跟着头伞在队伍中开始扭起秧歌。

26、全国各地的秧歌名称各异,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东北大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它们都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有的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27、秧歌的历史悠久,据清代吴锡麒《有正味斋集》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由此可见,秧歌几乎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28、⑨旱船,也叫“水船”;

29、其中“桂华”即“桂花”(许多成语中,也保留了“华”字,不用“花”字。如“华而不实”、“春华秋实”等等。

30、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31、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秧歌、龙灯、旱船、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32、应该是胶州秧歌。

33、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它们都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有的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34、并没有固定的发源地为了表示地区区别,一般在前面加上地区名称或表演特征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35、伞头秧歌的内容丰富广泛,形式活泼多样,气势粗狂豪放,规模宏伟壮观。一支秧歌队(俗称一班秧歌),除了乐队和仪仗队外,其余皆扮各种角色。大致顺序为:

36、年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在各种欢庆集会中都有秧歌表演。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如东北大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以及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等。

37、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与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有高跷秧歌和地秧歌两种。近代,秧歌指地秧歌。

38、那一群服装整齐的健壮青年们,他们左手拿小圆鼓,右手拿一根棍棒,他们把棍棒来回翻转,敲打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39、还有那花枝招展的花角,披着艳丽的服装,有的拿扇子,有的拿绸子,有的拿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