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 正文

优选孝顺双亲意思【225句】

优选孝顺双亲意思【225句】

孝顺双亲意思 1、涌泉跃鲤 2、.从全民族素质来看:孩子与父母人格平等 父母只是监护人 3、拼音xiàojìng 4、这种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人生观,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而且不是几年、十...

孝顺双亲意思

1、涌泉跃鲤

2、.从全民族素质来看:孩子与父母人格平等 父母只是监护人

3、拼音xiàojìng

4、这种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人生观,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而且不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改变过来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民的观念转变,等到大家都觉得,打骂孩子是一件违法的事情时,这个观念就差不多改变过来了。

5、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与当时的政治利用也不无关系。所以现代社会看待孝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待。

6、《京本通俗·志诚张主管》:“这张主管是个本分之人,况又是个孝顺的,听见娘说,便不往铺里去。”

7、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8、指以财物贿赂官吏或尊长等。

9、孝顺是用情感和尊重为基础的,是发自内心的无私无利的一厢情愿的情感流露。有时就是一种理解、关爱、顺从、尊重、帮助抚微笑、认同和帮助。

10、爱老慈幼祝哽祝噎陟岵陟屺骨肉至亲骨肉相连恩重如山晨昏定省寸草春晖冬温夏清恩逾慈母返哺之恩甘馨之费顾复之恩藉草枕块敬恭桑材敬老尊贤劳而不怨南山之寿寝苫枕块升堂拜母寿比南山寿山福海菽水承欢送往事居先意承旨显亲杨名孝子贤孙仰事俯畜养生送死义不背亲白云亲舍必恭必敬赤子之心椿萱并茂承欢膝下

11、孝顺是汉语词语,读作xiàoshùn,出自《国语·楚语上》,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12、恣蚊饱血

13、在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有这么这一个至高的生存准则,那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跟我们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质有关。

14、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孟子并没有说出其他二不孝具体是指什么。后来汉代人赵岐指出:“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种不孝就是一味的顺从父母的话,陷父母于不义。

15、拼音:xiàojìng

16、晋袁宏《后汉纪·安帝纪上》:“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

17、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18、《明史·李邦华传》:“是时神宗好货,中官有所进奉,名为孝顺。疏中刺及之。”

19、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双亲│他是个~的孩子。

20、⑥《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见他来了,心中喜欢,道:‘我怕你冻着,所以不许人告诉你去。你真是个小鬼灵精儿,到底找了我来。论礼,孝敬也不在这上头。’”

21、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22、扼虎救父

2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4、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25、孝敬自己疼爱自己的父母

26、由于我们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对统治者的“不忠”是灭门大罪,株连九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都是不孝,更何况你自己人头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儿子女都要共赴黄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说“孝”的范围比忠大,不仅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的忠,可见“忠”、“孝”是统一并不矛盾的,为君父利益服务是其共同点。“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

27、送礼或钱物给尊长,以示孝心或敬意。

28、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29、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30、《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孝顺双亲意思

31、可见赵歧把”无后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误传。

32、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33、②《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小侄没有孝敬老师和世叔,怎反受起老师的惠来?”

34、啮指痛心

35、孝的核心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36、指贿赂官吏或尊长的财物。

37、出处《后汉纪·安帝纪上》

38、老舍《柳家大院》:“可是,爸爸‘文明’,儿子也自然是要孝顺了,打吧!”

39、二十四孝

40、总体来说,孝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是体现家庭亲情和谐、社会和睦的重要标志。

41、释义孝顺父母,尊敬亲长

42、(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43、从群经之首《易经》来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顺则有不顺。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经》的,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参问他顺从父母就是孝顺吗?他会和吃惊连说了两个是何言与!至于什么时候该顺,什么时候又不该顺,则可以借助孔子孟子的观点。

44、.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说:打骂孩子不是父母的权利 抚养孩子是父母的义务

45、弃官寻母

46、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47、孝敬&孝顺

48、扇枕温衾

49、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二十四孝之一。

50、基本信息

51、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52、拾葚异器

53、社会意义

54、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5、卖身葬父

56、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57、孝敬,汉语词汇。

58、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59、“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传

60、特指献给皇帝的贡物。

孝顺双亲意思

61、孝顺不仅仅是孝顺双亲,也包括孝顺祖父母和其他长辈。孝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听取长辈的建议,尊重长辈的意见,对长辈敬礼,关心照顾长辈的生活等等。

62、双亲指的就是父母大人。孝顺双亲的意思是指做儿女的要对父母尽量孝敬。尽到赡养的责任,关心关爱他们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等。

63、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老百姓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64、孝顺双亲就是对自己的父亲母亲大人孝顺

65、指用其他方式讨好人家。

66、应该承认,我们当今的全民素质还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这一观念的人并不多。但孩子确实生下来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监护人。

67、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68、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69、谓孝顺尊敬。

70、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71、孝感动天

72、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73、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亲、甚至是母亲就自以为自己是“天”了,可以对自己的孩子随意打骂、可以决定孩子的生杀予夺,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某些认识到这一点的子女,会在成长历程中一直处于深深的随时会被杀死的恐惧之中。

74、《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李桂姐道:‘三位师父宣了这一回卷,也该我唱个曲儿孝顺。’”

75、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76、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77、恣蚊饱血【解释】拿自己的血喂饱了蚊子,让他不要再叮父母。形容子女非常孝顺。【出处】见前文《二十四孝》扇枕温席【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孝感动天【解释】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的故事。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出处】二十四孝之一鹿乳奉亲【解释】讲述了作为孝子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亲人。【出处】二十四孝之一百里负米【解释】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78、基本解释

79、指东汉孝顺帝刘保。

80、哭竹生笋

81、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82、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冒昧的问您下,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

83、孝顺父母,尊敬亲长。

84、中国的孝文化包含赡养的义务,而西方孝文化中并不包含赡养的义务。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不起来的根本原因,中国老人认为去养老院是一种被抛弃!

85、《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86、因为西方的家庭代际关系中,家庭是单向抚养模式的,即父母只需抚育子女,子女却不用供养父母。因为西方比较注重个体独立,所以每个人的独立意识都比较强,子女不愿过多地依赖父母,父母也不愿过多地依赖子女,他们爱好自立生活,觉得依赖子女是“可耻”的事,在西方,人们通常都不会问及别人的年龄,这比较私密,许多老年人不像中国人那样认为“老来是福”,更不会“倚老卖老”,在平等、民主、自由与自我独立,的价值观的大环境下对于这种纯粹的中国“孝”文化几乎难以理解,更没有汉文化里面所谓的“孝文化”。

87、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如果父母不顾你的本质,逼你放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力了。

88、《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大凡做贼的见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猫儿,见形便伏;做公的见了做贼的,就是仙鹤遇了蛇洞,闻气即知。所以这两项人每每私自相通,时常要些孝顺,叫做‘打业钱’。”

89、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90、戏彩娱亲

孝顺双亲意思

91、旧时以钱物贿赂、讨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称“孝敬”。

92、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93、亲尝汤药

94、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95、孝顺是一种固有的家庭美德,指儿女对父母或长辈表达敬意,尊重,并给予他们关爱和照顾的态度和行为,以体现对长辈的呵护和关爱,表达感激之情。

96、同扇枕温席。【出处】二十四孝之一行佣供母【解释】行佣供母,二十四孝之一,说的是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的故事。【出处】二十四孝之一涤亲溺器【解释】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97、孝文化导致百姓错误的认为人一旦分娩就要亏欠父母,一旦成人就要亏欠统治者;导致百姓认为人权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父母和主子赐予的。

98、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少大人应酬过几天,便要到外面买东西,什么孝敬上司的,送同寅的,自己公馆用的,无非是洋货。”

99、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

100、《水浒传》第九四回:“﹝何才﹞与本州库吏最密,当下探知此事,他便撺掇库吏,把信赏钱大半孝顺州官,其馀侵来入己。”

101、比喻儿女难以报答父母养育的深恩。

102、孝的历史

103、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由父母任意处置。像当今很多父母会打着关心的旗号偷看孩子的短信、邮箱一样,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孩子与成人一样人格平等。严重一点来说,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也是违法的。

104、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样的。同时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就不顺。

105、“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谚语,意思是儿子孝顺,父母会感到高兴;家庭和睦,一切事情都能办成。

106、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

107、在这个被普遍信奉的准则里,“君”、“父”他们对臣子对子女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不存在像我们所说的什么“同事情谊”、“父子情谊”。父亲不满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错误,什么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亲就可以,甚至是名义上的父亲也可以。

108、③老舍《茶馆》第二幕:“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109、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110、同义词:孝敬“”、孝心、孝道、孝义、孝情、孝悌。

111、①《诗大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112、出处《诗大序》

113、(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114、基本解释:[filialpiety]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父母意志[1]

115、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邻居家经常打骂小孩,就包括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看到这样的打骂,我们第一反应不会想到是父母在孩子,只会认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问题,很少有人会主动上去劝说,更不要说通过报警来保护这个孩子。缺乏邻里的监督,家庭就少了一个最容易发现问题的渠道。

116、从全社会的心理上看: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117、孝顺,汉语词语,拼音是xiàoshùn,意思是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现多指孝敬的口语。孝顺现在应该理解为,孝敬父母长辈,让孝道一代一代的顺下去。出自《国语·楚语上》。

118、③曹禺《雷雨》第一幕:“这给我啦,那只当着你这是孝敬爸爸的。”[1]

119、②把物品献给尊长,表示敬意:他带了些南边的土产来~老奶奶。

120、“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论语·学而》。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

孝顺双亲意思

121、(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122、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人,从我们尚在襁褓到咿呀学语再到长大成人,是父母用他们的爱将我们抚养成人,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所拥有的现在。父母,付出了他们的时间精力他们的一切,乌鸦尚知反哺

123、xiàoshùn

124、闻雷泣墓

125、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儒家学者赵歧所说的不孝的第一条,即最不孝——“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而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人伦(人权)的压制。从现代的眼光看,儒家对孔子的修正、补充是一种进步。

126、例句“可是,爸爸‘文明’,儿子也自然是要孝顺了,打吧!”

127、汉文化中“孝”的一个特色是: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已经被无形中全面政治化了。

128、涤亲溺器

129、《红楼梦》第十五回:“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和府上相好,怎么求太太和老爷说说,写一封书子,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他不依。要是肯行,张家那怕倾家孝顺,也是情愿的。”

130、双亲就是抚育自己长大成人的父亲母亲。孝顺就是孝敬。孝顺双亲就是要孝敬自己的爸爸妈妈。孝顺老人不是一句话,而要有自己的孝心。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但对父母孝顺要有具体行动,有的父母经济困难可适当给父母一部分经济,要经常回家看看父母,多给父母打电话,或问问老人的身体状况,有哪些困难等。

131、孔子立刻回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的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的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132、①《红楼梦》第二六回:“你说这四样礼物,可难得不难得……我先孝敬了母亲,赶着就给你们老太太、姨母送了些去。”

133、由于中国古代是宗法专制社会,传统中国人过于强调集体主义不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所以激化了家庭内部矛盾,使得人民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家庭纠纷中,从而避免了人民干涉政治。群体本位使中国人时刻把自己看作是某一集体的一员,提倡集体主义,必然要有某些人的自由意志遭受家长、族长,压制来建立集体意志。而西方个体本位使人更加看重个体的价值,认为社会价值在于每个个体价值的实现,在家庭中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花大量的精力。

134、④唐许浑《题卫将军庙》诗序:“既而以孝敬睦闺门,以然信居乡里。”

135、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36、(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137、孝敬和孝顺虽然都是孝道,但还是有微小差别的.孝敬是对老人无条件的尊从,有时会变成不分好坏的听,这里面有敬畏的意味.而孝顺是在赡养老人方面不但要孝敬,而且不和老人已般见识,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美德。赡养老人孝顺老人是我们做子女的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138、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是善的。

139、二是顺,要照顾老人的情绪,不顶撞老人,顺着老人的心意。

140、汉文化里面的“孝”文化给每一个刚出生的天真孩子设定了一个必须的、高于道德之上的、无法回避的“义务”——养老,甚至有立法来规定必须养老,这是和西方显著不同的。

141、(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142、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43、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

144、父母生孩子,是要负责任的。孩子并没有要求被生下,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行为的直接结果。父母的责任,就包括无条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坏事。

145、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146、中国历来是一个宗族势力强大的宗法专制社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政治统治,中国的统治者选择了“孝”来作为其主流价值观,从而隐蔽的利用情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所以而历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春秋战国儒家便提倡实行“仁政”,主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汉代的“察举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后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与“孝廉”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重要内涵一直发展传承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大陆依然称官员“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这也是孝文化稳定社会的政治意义。

147、引证解释

148、释义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父母意志

149、“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涵之一是:“孝”是中华民族及受汉文化影响地区所特有的,内涵二:”美德”也是自己标榜的。绝不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有的普世价值。西方社会中的道德规很多源于《圣经》,耶和华上帝给人类社会颁布了十条必须谨守遵行的戒命,其中的第五条就要求“当孝敬父母”。但西方的“filialpiety”绝对不是汉文化意义里的“孝顺”。除此以外西方文化里“孝”方面的名言警句、系统的典著也几乎没有,没有什么地方以“孝”而闻名,而引以为荣,他们的“孝”(filialpiety)仅仅体现一种敬重而不是顺从。所以西方没有东方汉文化意义里面的“孝”。

150、鹿乳奉亲

孝顺双亲意思

151、这种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引导。

152、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53、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

154、百里负米

155、乳姑不怠

156、埋儿奉母

157、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158、拼音xiàoshùn

159、尝粪忧心

160、②《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161、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抚养我们,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应该报恩于父母的。如果反过来让父母伤心、失望,显然是大逆不道的。有些父母甚至会打骂孩子,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赋予,所以自己对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权利。

162、浩然《艳阳天》第八八章:“厉害是厉害,他可是很孝敬他妈呀!”

163、孝敬:xiàojìng

164、释义:1、孝顺父母,尊敬亲长。2、谓孝顺尊敬。3、送礼或钱物给尊长,以示孝心或敬意。4、旧时以钱物贿赂、讨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称“孝敬”。

165、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166、名称孝敬

167、③《汉书·武帝纪》:“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

168、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169、词目:孝顺

170、有人误以为这是孟子说的话,并且大骂孟子泯灭人性,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是汉代人赵歧的个人理解。而孟子为赵歧无端地背上了黑锅。

171、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这是汉文化价值观的公理性基础,也就是说不用论证也没必要论证的道德根基。这个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

172、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73、(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174、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同志伤害了父母,但是,同性倾向并非个人的选择,也不是犯错的行为。如果你因为去抢银行被抓住,这时你确实伤害了父母。然而,你的性倾向是你自己不能控制的,就像你不能控制自己生来是男是女一样。假如社会歧视矮个子,而你只有1.55,你父母受歧视,是谁伤害了他们?是偏见与歧视,并不是你。

175、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出处】二十四孝之一芦衣顺母【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

176、他孝敬郭昊阳一双鞋

177、汉语词语

178、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179、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180、怀橘遗亲

孝顺双亲意思

181、拼音:xiàoshùn

182、(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183、芦衣顺母

184、真正的孝顺,是孝而不顺。也就是说,孝敬父母的同时,还要做到不愚孝。如果父母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就不能盲目顺从。

185、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186、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187、xiàojìng

188、《诗大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189、(1)[Showfilialpietyandrespect]∶孝顺父母,尊敬亲长

190、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191、父母老了,我们要多关心照顾他们,尊重他们的意愿。

192、因此用孝顺是不是准确有待商榷。是否用孝敬会更好点。

193、有两层含义,一是孝,对老人要照顾到位,让老人衣食无忧,身体健康。

194、孝顺就是指儿女有孝心,愿意顺从父母的想法,愿意去好好照顾和理解自己的父母,从身心各方面特别爱护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是指尽心尽力,因为能力有别,尽了心力就好。

195、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惠。

196、孝心最不能等,因为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个人都终将老去,可是孝道会成为家风代代相传。

197、而我们更要善待自己的父母,父母曾用他们大半辈子的积蓄,给我们在大城市安个家,现在父母老了

198、名称孝顺

199、中国百姓普遍将“孝”同生儿育女相结合,强调不能绝先祖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也是计划生育国策所遇到的主要阻力,西方人强调自由,为了自由可以选择DINK(doubleincome,nokids)家庭,甚至独身。在中国,由于孝文化的原因,“断子绝孙”是最恶毒的咒语;而在西方,“断子绝孙”却没有这样的文化含义。正因如此,当“断子绝孙”被直接翻译成“sonless”[`sʌnlɪs]时,西方人觉得莫名其妙,根本无法将其与贬义词联系起来。

200、孝顺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被视为是一种道德、社会和家庭责任,是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之一。

201、出处与详解

202、形容人孝顺的词语:涌泉跃鲤【解释】讲述了汉代姜诗与其妻的孝行。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出处】二十四孝之一怀橘遗亲【解释】陆绩怀里藏两个橘子,带给年迈的母亲吃。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出处】二十四孝之一扇枕温衾【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203、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

204、②《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胡举人就把这一千银票子双手捧上,说道:‘这是贾魏氏那一案,魏家孝敬老公祖的,求老公祖格外成全。’”

205、(2)[Givepresents;Toone'seldersorsuperiors]∶把物品献给尊长或贿赂上级

206、从孔丘的“父母在不远游”,到户籍制度、暂住证制度;从孟轲的“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再到《啊亲爱的妈妈》我把来比母亲,这是“孝”从家庭人伦上出发来约束汉民族社会行为的一贯手段。

207、行佣供母

208、反义词:不孝忤逆

209、(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210、①孝顺尊敬(长辈):~公婆。

孝顺双亲意思

211、是成语:寸草春晖,舐犊情深、感激涕零、感恩戴德、恩深义重、恩重如山

212、现多指孝敬的口语。

213、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214、刻木事亲

215、汉文化是非常“渴望、期待”得到子女回报的族群文化!汉族父母在聊天中常用于子女的一句话是“指不上,指得上”,“指不上”(cannotsupportme)定义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感情、精力、财力,的付出不能够得到回报。也就是说汉文化影响下的民众对于子女赡养自己,包括养老送终的期待是比西方人高的,他们喜欢子女不要远走、远嫁他乡,以便更好的伺候自己养老送终,他们希望子女当大官娶美女以衣锦还乡,光耀自己和祖宗,他们甚至动用法律手段强制要求子女定期回家看望自己的老人,因为这也被当成前期的一种情感回报,西方民众往往把收养非亲生子女或残疾儿童当成一种善行完善自己的人生,而汉文化拐卖儿童或收养孩子往往是给自己传宗接代养老送终!这点与西方差距很大。我们拐卖儿童案件高发其本质原因是孩子成为了工具!用于物质上的养老和心理上的传代。

216、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217、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218、⑤唐赵璘《因话录·商上》:“奉继亲薛太夫人尽孝敬之道。”

219、孝顺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220、我们可以给父母买套房,或者给老家重新装修来尽孝心,让他们安享晚年,买房或者精装修老房子

221、卧冰求鲤

222、汉文化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所以与西方文化不同,东方历史中执政者无不把“孝”,作为立国之本去美化,作为驯化子民的第一课,来大肆宣扬,它培养了一代一代对“父母官”顺与忠的奴才,甚至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孝廉)。学会了顺从与孝敬也成为中国孝子们的安身保命之本。因为不孝是可以之罪的“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相反,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暴力却掩盖在“孝”的外衣下称之为“家法”,不会受官方刑律处分!有了家庭里的“孝”才有社会上的“忠”,但历代中国的主子,没有一个不是让你忠于他自己,忠于他所安排的社会资源分配制度。所以“孝”导致中国历史上只有“忠君”没有“爱国”的概念。“其能奴颜婢膝乞怜于权贵者,必能悬‘顺民’之旗箪食壶浆以迎他国之师”——梁启超。

223、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224、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出处】二十四孝之一啮指痛心【解释】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225、出处:元•柯丹邱《荆钗记》三出:“不幸生妻早逝,只有一女,年方二八,欲招王十朋为婿,以继百年。自愧再婚姚氏,幸喜此女能侍父母。正是: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