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 正文

则徐这句话体现了什么【28句文案】

则徐这句话体现了什么【28句文案】

则徐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1、全诗虽有眷恋故乡之意,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

则徐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1、全诗虽有眷恋故乡之意,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发配到伊犁。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

4、特写:(渐显)一只高脚香炉,一柱安息香,青烟袅袅直上。

5、特写:一碗稀饭、两碟小菜,一双未动过的乌木筷搁在碗上。随即把镜头拍成全景,林则徐躺在一张躺椅上,一动不动,稍倾仆人喊道:“大人,稀饭凉了”。

6、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7、特写:一卷《离骚》跌落在方砖地上。

8、焚烧,抵制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9、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我们从中国国际法学史角度看,他在战争中,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10、林先生的精神就是苟利国家生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先生为了国家,不惧敌,虎门销烟,把英帝国主义的y一把火焚烧,保护中国人民身体精神不受y的腐蚀,同时培养和经略,发现和推荐左先生经略新彊,让始终没有被帝国主义分裂出中华土地,实乃民族大英雄,值得敬佩

11、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获得最多“鲜花和掌声”的政治家之一,他的爱国精神是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他的爱国精神内容丰富,包括大无畏地禁烟与抗击英国侵略、倡导“向西方学习”、关心民瘼、以民为本、提出“民心可用”。同时,他的爱国思想也具有维护中华民

12、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13、林则徐虎门销烟!!!

1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1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第二首。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17、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首经典诗作,其中一联,无论何时读之,都让人热泪盈眶。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发配伊犁,在途中写下这首绝唱。让我们走近它:

18、“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胸怀广阔,气势豪迈。

19、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

20、“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教诲。

21、特写是以物状或借物写人的强有力手段。影视作为叙事艺术,主要任务是要写出血肉丰满,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但要完成这个任务,并不必全靠将镜头的焦点对准人物形象,有时通过写物,反而可以比直接写人获得更好的效果。《林则徐》中林则徐被昏庸的道光皇帝撤去湖广总督的花翎顶戴后,其悲愤之情难以言状,要怎样才能把他这种心情准确地表现出来呢?林则徐是一位受封建纲常影响极深而又十分刚毅的人物,对满清王朝始终是一片忠诚。如果用脸部和眼部的特写来表现他的悲愤,必然会过于外露,将不符合林的性格特征,甚至还可能破坏作品中林则徐性格的内在统一性,于是导演采用了以物状人的特写。

2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3、林则徐精神是一种不畏强敌、不干屈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24、末二句针对朝中投降派幸灾乐祸,说自己永无回乡之日的谰言。表示自己一定会安全返回家乡,返回首都,再与侵略者一决雌雄。“儿童轻薄语”五字生动刻划了那些卖国小人的卑鄙行径,表示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蔑视和嘲笑。

25、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清代:林则徐

26、林则徐,福建侯官人,清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在3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历官十四省,先后担任按察使、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他为官清廉,关心民隐;他胸怀开放,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致力于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福泽至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一生的写照。

2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8、这三个特写和一个全景组合而成的镜头,对林则徐此时内心深处的无比悲愤、凄凉、痛楚和无以名状的沉重感作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和强有力的烘托,尤其是那卷掉在地上的《离骚》,将使人想的多远!这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对昏庸的皇上怨恨交加,可是因拘于礼教、却不能、不敢、也不愿形之于色的矛盾心理,揭示的多么贴切,多么深刻啊!